11.21.2008

仓鼠 大肥仔小肥仔交配


夢幻般的天堂鳥



〝天堂鳥〞別名極樂鳥,屬旅人焦科多年生草本。原產南非,叢生狀。天堂鳥葉自根出 30 ~ 40 公分,為橢圓形,像小型香蕉葉。

天堂鳥花莖自葉抽出,著花於莖頂,前端有綠色帶紫的船型苞片形似仰首伸頸的鳥兒,由三片花萼和三片花瓣所組成,兩片連成箭頭狀,五根細長的小蕊包在中間,大蕊則變在前端,另一片花瓣負責分泌花蜜。桔紅色的花瓣,藍色的雌雄蕊,極為鮮明悅目。

天堂鳥英文名字為Bird of Paradise,


德文Paradiesvogel,


法文Paradisier(Oiseaux de Paradis)


荷蘭文Avis Paradiseus,


西班牙文Ave del Paraiso,


義大利文Uccelli del Paraiso


印尼文Burung Cenderawasih,

大連老虎攤海洋公園珊瑚館 海馬交配


♂♀海馬腹面相對,♀海馬將卵產入♂海馬之育兒袋中,卵經育兒袋時,完成受精作用。
海馬的交配相當有趣,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蔡萬生表示,別以為交配前的「前戲」是高等生物專有的,在海馬的交配中,「前戲」是不可缺少的一環,通常雌雄兩隻海馬會將尾巴勾住,一起雙伴雙游,培養「情趣」,有時候甚至「前戲」的時間就高達1到2天呢!

當「前戲」完了後,看對眼的這對海馬就會開始進行「人生大事」──交配了。交配時,雌雄海馬會將彼此的「肛突」相接(「肛突」是海馬排泄的地方),雌海馬會將產卵管伸入雄海馬的育兒袋中產卵,接著雄海馬射精於囊內就完成授精了!

當交配完成後,孕育下一代的重責大任就交給雄海馬負責。經過半個月到1個月的懷孕期,就會開始生產。生產時,雄海馬先用尾部勾住一個固著物,牢牢地將自己固定,利用腹肌收縮,同時孵卵囊口逐漸張開,將小海馬一隻隻的「噴」出來,隨著雄海馬不斷的痙攣,每隻體長只有7到12mm的小海馬也不斷的蹦出,整個過程只有大約10秒左右。

雄海馬每次生產大約可以生出400到2000隻小海馬左右,要看當時水溫,當水溫越高時,生產效率越低,根據研究,最適合生產的水溫大約在26°C左右,能夠有最好的生產量。

當生產完後,雄海馬會鬆開固定,這時雄海馬會開始昏倒,躺在地面一動也不動的喘息,由此可以看出這些「代理孕夫」是多麼疲憊與偉大了!

自然環境擺動下的米粉珊瑚

☆珊瑚礁☆


珊瑚大多是固著性的群體動物,一塊珊瑚上有成千上萬的個體,每一隻稱為珊瑚蟲。這些個體都是由最先的一隻分裂而來,而第一隻是由受精卵發育成為浮游性幼蟲,最後附著在海底變態而成。接著一隻分裂成兩隻,兩隻分裂成四隻,不斷分裂成為成千上萬的群體。在分裂後,蟲體之間的肉並沒有分開,而是相互連在一起,這些組織稱為「共肉」所以,珊瑚好像是一個連體嬰,而且是超級的連體嬰,有成千上萬隻珊瑚蟲彼此相連在一起,每一隻都有牠自己簡單的組織和器官。
因為珊瑚是固著性動物,不會到處移動,所以長大了也不需要進行「分割手術」相反地,肉連在一起也有好處:當一隻珊瑚蟲吃到食物時,牠會「有福同享」,將營養和隔壁的珊瑚蟲們分享。可是,當一隻珊瑚蟲生病了,大家可是要「有難同當」,細菌和病毒也會透過共肉組織,很快地感染隔壁的珊瑚蟲每一隻珊瑚蟲在成長時會不停地分泌碳酸鈣骨骼,這些骨骼除了支撐珊瑚蟲肉體外,並提供保護。珊瑚蟲的身體可以縮到骨骼中,內臟也是被骨骼包住。這些白色的碳酸鈣骨骼就是珊瑚礁的重要部分。
大多數的珊瑚是群體動物,這些珊瑚蟲主要都是靠旁邊的個體進行分裂或出芽生殖,而形成了我們看到的一塊珊瑚體。所以,同一塊珊瑚上的每個珊瑚蟲都是第一隻的複製品,每隻的遺傳物質都一樣。
如果一塊珊瑚上的百分之九十九的珊瑚蟲死亡了,只又有一隻存活下來,繼續分裂,不久之後,它又可以恢復舊觀,甚至更茁壯。在海裡,我們常發現像一棟小房子般大小的珊瑚,上面有千萬隻珊瑚蟲,而這塊珊瑚可能已經超過三百歲了!珊瑚就是靠著這種不斷複製相同珊瑚蟲的方式,來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

海洋生物學家形容珊瑚礁的功能和重要性就像陸地上的熱帶雨林一般。熱帶雨林和珊瑚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第一,雨林主要在熱帶地區,珊瑚礁也是分佈在熱帶的淺海,離赤道愈近,珊瑚礁愈發達。這是因為珊瑚蟲體內有共生藻,珊瑚必需行光合作用,所以珊瑚要生長在陽光充分的地方。另外,大多數珊瑚必須生活在水溫攝氏二十度以上,所以珊瑚礁大多在熱帶的淺海形成,太冷或太深的區域,都不會形成珊瑚礁。第二,雨林的生物種類繁多,珊瑚礁區也是海洋環境中,生物種類最多的地方。珊瑚礁主要分成三大類:(一)堡礁,堡礁離陸地有十數公里遠,從高空向下看,堡礁和陸地之間好像隔著一條護城河一般,所以稱為堡礁。因為堡礁離陸地很遠,除了搭船前往外,不容易接近,所以比較不會受到人為的破壞,例如:連綿兩千多公里的澳洲大堡礁。(二)環礁,從高空中往下看,環礁呈圓圈狀,例如:南太平洋許多環狀的珊瑚礁。許多歐美的先進國家常在環礁海底進行核子試爆,嚴重破壞珊瑚礁生態。(三)群礁,這類珊瑚礁就長在陸地的邊緣,如果我們把陸地的邊緣看成裙子的裙角,裙礁就好像裙擺末端的衣襯褶邊一般,所以稱為裙礁。例如:墾丁的珊瑚礁。
珊瑚礁的另一項重大危機,都市沿岸的濫墾和濫建。隨著人口增加及生活水準的提升,海岸腹地的利用更加密集。沿岸土木工程隨處可見,夏天的颱風及暴雨將陸地上大量的泥土及營養鹽沖刷到海裡。使得海水變濁這些細泥在浪的作用下,堆積在珊瑚身上嚴重地影響到珊瑚的呼吸及進食。懸浮性顆粒也阻礙珊瑚體內共生藻的光合作用,沖刷到海洋中的營養鹽又造成藻類過度繁殖,這些因素將會引起珊瑚大量死亡。

神勇海龜大戰兇殘鯊魚


鯊魚的簡介(大白鯊)
最大的掠食魚類,身長6~7公尺,主食海豹、海獅、海豚和包括鯊魚等其它魚類,但也獵食海龜、烏賊或章魚。卵胎生。由於身體龐大,並不像其他鯊魚那麼靈活。但大白鯊卻是絕佳的獵人,因為牠總能出其不意。牠的上半身顏色很暗,下半身很明亮,牠們能藉著這種保護色悄悄的逼近獵物。當牠從下方來襲時,由於牠的顏色和深海接近,要等到牠發動攻擊食才會被發現。牠很少從上方攻擊,但牠從上方來襲時,白色的下側和海水反映出的明亮天色融為一體。
鯊魚的習性
鯊魚主要棲息於海洋,只有少數幾種會棲息或游入內陸水域。大部份喜歡熱帶區域,不過也有例外。整個海洋從海濱到深海都有鯊魚分佈,不過大部份喜歡在海平面200公尺深的範圍。有的鯊魚還棲息在海床上,如虎鯊、眼斑狗鮫等,甚至可利用胸鰭在海底爬行。由於深海的溫度較穩定,鯊魚也會藉此到世界各地。
鯊魚以受傷的海洋哺乳類、魚類和腐肉為生,剔除動物中較弱的成員。鯊魚也會吃船上拋下的垃圾和其他廢棄物。此外,有些鯊魚也會獵食各種海洋哺乳類、魚類和海龜和螃蟹等動物。有些鯊魚能幾個月不進食,大白鯊就是其中一種。據報導,大白鯊要隔一、兩個月才進食一次。
海龜是存在了1億年的史前爬行動物。海龜有鱗質的外殼,儘管可以在水下待上幾個小時,但還是要浮上海面調節體溫和呼吸。.
海龜
最大型的海龜是棱皮龜,長達2公尺,重達1噸。最小的是橄欖綠鱗龜,有75公分長,40公斤重。
海龜最獨特的地方就是龜殼。它可以保護海龜不受侵犯,讓它們在海底自由遊動。除了棱皮龜,所有的海龜都有殼。棱皮龜有一層很厚的油質皮膚在身上,呈現出5條縱棱。
與陸龜不同的是,海龜不能將它們的頭部和四肢縮回到殼裏。象翅膀一樣的前肢主要用來推動海龜向前,而後肢就像方向舵在遊動時掌控方向。
在成熟之前雄性和雌性海龜的體態是一樣的。當雄性海龜成熟時,尾巴變長變厚,因為生殖器官就在尾巴底部。
不同種類海龜有不同的成熟年齡。玳瑁海龜3歲就成熟了,綠海龜在20-50歲才成熟。海龜一定要在陸地產卵,一次可以產50-200個乒乓球狀的卵,但是幼海龜成活的機率只有千分之一。

11.11.2008

白虎!?


老 虎
老虎屬哺乳動物、貓科虎屬。迄今已確認的八個老虎亞種:
孟加拉虎:分布于印支半島,估計種群數量約有3,060至4,735頭。
西亞虎:分布於土耳其、亞洲中部及西部,現已絕種。
東北虎(又稱西伯利亞虎):分布於中蘇邊境的黑龍江及朝鮮一帶,估計種群數量約有437至506頭。
爪哇虎:分布於印尼爪哇,現已絕種。
華南虎:分布於華中地區的南部,估計種群數量約有20至30頭。
巴釐虎:分布於印尼巴釐島,現已絕種。
蘇門答臘虎:分布於印尼蘇門答臘,估計種群數量約有400至500頭。
東南亞虎:分布於東南亞大陸地區,估計種群數量約有1,180至1,790頭。
老虎頭及身體全長:1.4至2.8米;尾長:0.6至0.9米。東北虎是現存體積最大的貓科動物:雄性體重約180至306公斤,雌性體重約100至167公斤。老虎的棲息地多樣化,茂密的植被、足夠的獵物及水源是老虎最重要的存活條件。
老虎屬食肉動物,捕獵多種類的動物為食糧,一般習慣在黎明至日落期間捕食,主要以大型哺乳動物如豬、鹿、羚羊、水牛及印度野牛為食物。老虎能捕食比本身體型更大的獵物,一頭重約一百至二百五十公斤的老虎可捕獵一頭重達九百公斤的印度野牛。野外的老虎每一次能進食四十公斤的肉類,在未受騷擾的情況下,它們一般在捕獲獵物後的三至六天內重返捕獵地點享用剩餘的美食,直至食物所餘無幾才罷休。
老虎是捕獵能手,但捕捉獵物時往往有九成機會失手,由此可見,在自然條件下,老虎並不會導致獵物絕種,更不會對獵物的群落數量造成任何重要的影響。然而,隨著人類不斷破壞老虎的棲息、砍伐及燒燬植物,及捕殺老虎賴以維生的動物,老虎的存活遂備受威脅。
老虎在三至六歲開始繁殖,全年也可進行交配,但主要集中在十一月底至四月初,懷孕期約需一百零三天,每次可生產二至五頭幼雛。雌老虎每兩年至兩年半繁殖一次,並須肩負哺育幼雛的責任,小老虎在十八至二十八個月後便可開始獨立生活。迄今壽命最長的野生老虎約有十五歲半,人工飼養的最多可長至二十六歲。
老虎的分布範圍可按棲息地及獵物的分布情況而不同,以印度的分布地為例,面積只有五百至一千平方公里,範圍最大的分布地位於西伯利亞東部,約有一萬零五百平方公里。
隨著老虎棲息地內的人口不斷增加,住宅、農業及其他人類活動促使老虎的棲息地減少。不僅面積縮減,甚至以往的野生地區也變得零散不全,難以作為老虎棲息地。現時,全球五千至七千頭老虎分散為超過一百六十個細小群落。部分分布地因受人類砍伐柴木及捕獵老虎的獵物而備受破壞,導致老虎的數量可能因不斷減少以致無法繁殖。目前,華南虎的棲息地分布零散,雖然已有一些積極的救亡計劃,準備把部分細小的棲息地連系成主要的保護地區,但恐怕仍未能趕及在這些老虎亞種完全絕跡前成功實行。
人類捕獵野生生物,導致老虎的食物減少,對老虎造成嚴重的威脅,在大型的保護區內情況也不例外。研究顯示假如每平方公里內獵物數目低於二至五頭動物的標準,老虎便難以成功繁衍下去。一九九一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資助一項華南虎的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在保護區內並無老虎被殺,但在區內捕殺豬支及鹿,卻對老虎的生存構成威脅。老虎食物數量減少同樣是其他保護區內的重要問題。同時,在保護區內放牧家畜,不但導致牲畜與野生生物爭奪食物,而且老虎及獵物藏身的植被也大幅減少,這些牲畜也可能間接傳染疾病與野生生物。由於老虎的食物減少,老虎的分布便越見零散,隨著人類活動影響保護區及鄰近地區的生態。


虎,俗稱老虎,是體形最大的貓科動物,是亞洲的特有種類。在亞洲許多國家的文化中,虎是美麗、勇敢、力量的象徵,人們畏懼虎的凶猛,又希望具有虎的強壯,以征服它來證明力量。虎與人類的關係密切,人類的活動使虎的棲息地縮小、分隔,人虎衝突和對虎的利用造成了對虎的大肆捕殺,目前這個物種已經十分瀕危。

分佈

歷史上虎廣泛分佈在亞洲,東到遠東地區和朝鮮半島,西到裡海沿岸以及土耳其東部,北及西伯利亞,南至東南亞地區,從印度尼西亞延伸到印度次大陸。在擴散過程中,虎沒能穿過阿拉伯沙漠進入非洲,也沒有越過高加索山進入歐洲。

外形特徵

虎為大型貓科動物,斑紋獨特,身體被滿淺黃到紅色毛,有黑色至棕色條紋。不同亞種的虎的體形大小有差異,北方虎的體形大,顏色較淺;南方的體形較小,顏色較深。虎的虹膜呈黃色,圓形瞳孔。耳背為黑色,上有明顯的白斑,有科學家認為這有助於幼崽在野外跟隨母親活動。虎的前後肢十分有力。掌墊的大小與虎的年齡有關,在種群調查中,研究人員以此鑒別個體。虎的尾較長,具環形斑紋,尾尖沒有長毛,為黑色。

習性

虎是一種孤獨的森林食肉動物,一般每個老虎有自己的領地,除了交配時期,從不和其他虎交往,雌虎獨自生產和喂養幼虎,平均每胎產子2.46個,在野外,出生幼子的死亡率為30—40%。當幼虎成年後,雌虎將領地遺留給它,獨自去尋找新領地。每個虎佔領一塊領地後,就會將本地所有大型食肉動物如狼、豹等趕走,所謂「占山為王」。老虎以鹿、獐、羊等食草動物為食,必須有足夠的獵食領地以維持生命。虎一般採取潛伏襲擊的獵食方式,從獵物後方攻擊,在食物嚴重短缺時,也會攻擊人。印度農民用頭後戴假面具的方式避免遭受老虎攻擊,因為虎以為假面具是人以正面對它,它決不會從正面攻擊獵物。

袋鼠KO ......

什麼!?熊貓打架!?


由於熊貓屬貓科,故稱為“貓熊”應該是絕對合乎學理的,然而,牠老家中國大陸的13億人,郤偏偏要叫牠“熊貓”。原來,民國29年在重慶舉辦的動物標本展覽會,說明牌上以由左至右的中、英文寫著“貓熊”的學名,因當時中文書寫習慣由右至左,故觀眾皆誤以“熊貓”稱之,如此一誤數十年,至今大陸仍堅稱熊貓,而台灣則因距離較遠,較為客觀,大多依學名而稱之為貓熊。

熊貓幼崽通常在夏未出世,妊娠期大約97至163日,這是因為交配後熊貓腹內不是馬上開始發育,要等熊貓有充足食物之後才發育,熊貓除了大量進食外,在此時牠們還會在樹穴中築巢準備生產;一旦發育,只需45至60天便能出世(如一次生出兩胎或以上,熊掌媽媽便會放棄弱小的一隻!)幼崽出生的第一個月是沒有生存能力,只得56~140克重﹝約為母親體重八百分之一﹞和15厘米長,而且沒有牙齒、眼睛也是開不著、爬也不會,要靠媽媽的餵養、溫暖、保護。六周後,幼崽便可睜開眼睛,而且毛髮也會稠密了,不過牠們仍走不了路,只能打滾,只好待十二周後,牠們才可用小腿站立和走路,但生活仍以睡覺為重心。二十九周後,體重達十五至二十公斤,牠們開始成熟,斷了奶,開始食竹子,而且還能走路和爬樹,性情變得十分活潑好動,但還要媽媽的保護和學習如何與別的熊貓交流。三年後,幼崽便會成為成獸。

熊貓溜滑梯(怎麼可以那麼Q呢~~)

11.07.2008